综合新闻

媒体生科:人生不是选择,而是遇见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6日 00:00

选择是如此明目张胆,他就像一个遇到疾风暴雨的女子,站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低着头一个人痛哭。用一生的时间去精心调制咖啡,我们理性地思考该往里面加多少糖,才能使它的香甜悄然无息地弥漫开来?选择固然痛苦,但是倘若遇见,却是如此幸运。人生的紧要处就那么几步,若是静静等待被遇见,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2011年10月的一天,适逢省征兵办的同志在我们学校做征兵宣传。那天中午,我和室友从学校食堂吃完饭,在赶往8栋宿舍的途中,匆忙中不知谁塞给我一张浅红色的宣传单,当时我也没留意,随手一叠就装进口袋了。就这样大概过了3日,在一次换洗衣服时我才注意到了它,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小心翼翼地阅读这些动人的文字时,内心竟是如此地激动。之后两天我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件事,内心万分欣喜却又是如此紧张和不安。我忽然感觉到空前的无助,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当兵的愿望,对部队仅有的一些了解也是通过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以及周围亲戚朋友的道听途说、口口相传。我自认为我不具当兵的资质,身体虚弱,少时多病,心理素质不佳,外在形象不好……我给自己找了许许多多的理由,想要劝阻自己断了这个念头,可是我办不到,内心想要当兵的欲望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把这一切不可能都燃烧得精光。我问过自己,为什么想要去当兵,其实我至今也不清楚,很多事情真的是没有原因,因为想,所以要。因为被遇见,所以去接受。

在痛苦挣扎了约莫一个月后,我瞒着所有人偷偷地在网上报了名,打算先斩后奏。我一旦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就会想尽办法屏蔽掉所有的障碍和可能的阻挠,这个时候我所有的念头已经不再是犹豫去还是不去了,而是转向了怎样冲破一切阻力成功应征入伍。

当手续办了一半的时候,我鼓起勇气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通了,像往常一样,母亲一番嘘寒问暖,无非是问些生活费够不够用、和大学同学相处怎么样、要勤换衣服勤洗澡之类的问题。末了,我终于跟母亲说出了那句话:“妈,我想要去当兵了。”我屏住呼吸,本来以为母亲会坚决反对。但是,电话那头突然没有了声音,大概过了5秒钟左右,母亲问我:“是不是已经下定决心了?”我说,“是。”之后和母亲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知道,后来听同去参军的一名战友说,当他告诉他母亲要去当兵时,他母亲哭了。

如果有人问我,从小到大我最对不起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我母亲。我的父亲在我5岁时不幸检查出肝癌晚期,留下一对年幼的儿女和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就这么匆匆地走了。这么多年来,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二人拉扯到大,甚至把我们都送进了大学,她还在为我们担心着。后来,为了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母亲顶住各种舆论压力和世俗偏见,改嫁他人——也就是我现在的继父。当然,我对继父,除了感恩更多的是父子之爱。

后来,班主任柳菁老师知道了我参军的想法,她先是表现得十分诧异,很是不理解,随后对我则是满满地支持。记得她在后来写给我的信中这样说道: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以后在部队若是苦了疲了受委屈了,请记得,还有一个老师在远方时刻惦念着你。

去部队后,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正是因为老师的那封信让我一路挺了过来。有人说我天生命好,到处得遇贵人相持,柳老师就是那么一个在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贵人。

征兵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部队干部来验兵,这一个环节过了,就是马上登车跟随领兵干部赶往各个部队驻地。记得那天中午正吃饭的时候,学校武装部的罗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说验兵干部来了,让我去参加验兵。我激动万分,饭也顾不得吃了就匆匆打的赶过去。

去了之后,验兵干部看到我体检报告上有一栏稍有不合格,不同意验收。当一个人真正想要去干成什么事的时候,那么他身上所有的潜能都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当时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成功!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急于出售的产品,我不断地向他介绍我身上的优点、我所具备的军人潜在的素质……不知道说了多久,可能是他感觉不耐烦了,最后居然答应了。当时我们学校和我同去参加验兵的同学都在现场,事后,他们都对我的毅力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一切都来得太匆忙,甚至来不及和同学朋友告别,我便登上了去往西北宁夏的列车。

记得小乌龟跟我说:我在部队几年,他就几年不换手机号码;记得平在电话中说道: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兄弟,放心去吧;记得阿勇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兄弟,一辈子,走江湖,勿相忘。记得那场动人的欢送会,那27封沉甸甸的书信。记得……太多太多的感动,突然让我意识到,过去虽然一事无成,但是我已收获到了世间弥足珍贵的情谊。

所有的一切在我转身那一刻终结,不去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和艰险,潇潇洒洒告别过去,我开始了新的征途,之后又将遇到很多不一样的人,和他们一起发生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 肖 伟(作者系2011级生科院学生)

(本文转自湖北大学报第10044期2014.9.16)

链接http://xb.cnhubu.com/HTML/2014-09-16/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