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袁文雅/李燕课题组揭示OsSPL14调控水稻种子垩白形成的分子机制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李燕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袁文雅/李燕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OsSPL14 and OsNF-YB9/YC8-12 subunits cooperate to enhance grain appearance quality through promotingWaxyandPDIL1-1express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绿色高产新品种创建的候选基因OsSPL14具有正向调控水稻种子外观品质的重要功能。该研究有助于丰富OsSPL14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调控网络,为我国高产优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燕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袁文雅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湖北大学为唯一单位。

    1746410383056

    图1.文章首页

    垩白(Chalkiness)是由于水稻谷物灌浆不充分导致胚乳组织填充不紧实、出现散光而呈现的白色不透明部分,是影响水稻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垩白米透明度降低,米质疏松,加工时易破碎,直接影响加工后的精米产量。同时垩白米食味和营养品质差,商品流通性和市场价值降低,是制约我国水稻优质达标率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降低垩白是水稻优质遗传改良的全球共同育种目标。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编码基因OsSPL14(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 14),也被称为理想株型基因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近年来水稻中发现的具有控制理想株型和高产形成的重要调控基因。然而尚未有任何研究报道过OsSPL14参与调控稻米的外观品质,尤其是垩白形成的过程。基于此疑问,研究人员利用CRIPS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OsSPL14的功能缺失突变体osspl14-cri,同时构建了过量表达株系OsSPL14-OE。胚乳内容物检测结果显示,osspl14-cri胚乳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上升;OsSPL14-OE则与之相反。对其成熟的籽粒观察发现,osspl14-cri胚乳淀粉颗粒形态异常,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率显著上升;而OsSPL14-OE胚乳的淀粉粒形状规则、排列致密,垩白率和垩白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图2)。以上结果表明,OsSPL14是一个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正调控因子,在贮藏物质的积累和淀粉颗粒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2.野生型,osspl14-criOsSPL14-OE胚乳储藏物质的含量及空间排列比较

    为进一步解析OsSPL14调控稻米垩白形成的分子基础和遗传机理,研究人员利用定量PCR,对50多个胚乳营养储存物代谢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显示,OsSPL14的功能缺失导致许多淀粉合成基因及胚乳蛋白代谢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包括颗粒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Waxy(Wx)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编码基因PDIL1-1。后续通过酵母单杂交、荧光素酶激活,凝胶阻滞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共同证实OsSPL14可结合在WxPDIL1-1的启动子区域的GTAC顺式作用元件上,激活其表达。同时,利用酵母双杂技术,研究人员筛选到OsSPL14的互作蛋白-核因子OsNF-YB9及OsNF-YC8、9、10、11、12。转录激活实验表明,OsSPL14与核因子复合体OsNF-YB9/YC8-12相互作用,促进WxPDIL1-1的转录。转基因试验证实,与野生型相比,OsNF-YB9OsNF-YC8-12基因编辑突变体的籽粒垩白显著增加,胚乳内营养物质积累发生改变,说明OsSPL14协同核因子OsNF-YB9/YC8-12,结合WaxyPDIL1-1,共同调控籽粒胚乳储藏物质积累,进而影响水稻种子垩白的形成(图3)。

                                    图3. OsSPL14-OsNF-YB9/YC8-12复合体通过调节籽粒灌浆过程中WxPDIL1-1的表达来调节籽粒品质的模型图

    OsSPL14是水稻绿色高产新品种创建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长期以来,袁文雅/李燕团队专注于深入挖掘和解析OsSPL14的新功能,尤其是与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相关的功能。根据对前期积累的OsSPL14相关转基因株系的表型观察,以及OsSPL14基因的组织表达特点,该团队发现OsSPL14不仅作为产量的正调节因子起作用,还可能作为垩白性状的抑制因子,正调控稻米的外观品质,暗示OsSPL14可实现同时提升稻米产量和外观品质,对于高品质水稻品种的培育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稻米垩白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对解析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机制、指导水稻的遗传改良、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袁文雅教授领衔的团队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以及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学的研究。袁文雅教授自2017年5月加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以湖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Plant Communications(3篇),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JournalThe Crop Journal(2篇),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团队成员李燕副教授长期从事水稻分蘖角度、分蘖数、产量及品质性状等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工作。李燕副教授自2019年2月加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先后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及校企合作横向项目各1项,以湖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Plant Communications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JournalThe Crop Journal(2篇)等重要植物领域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plant-communications/fulltext/S2590-3462(25)00110-5

    审核:李爱涛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 生科院官微

    • 健工学院官微

    • 化工学院官微

    • 资环学院官微

    • 材料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