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资源环境学院赵丽娅教授负责课程《环境生态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从“好课”到“金课”的攀登之路

    来源: 作者:陈依静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湖北大学14门课程入选,其中资源环境学院赵丽娅教授负责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成功获评。这一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在一流本科建设上的持续努力,其探索过程也为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机遇垂青准备者:早布局、重打磨是成功基石

    谈及课程入选的关键,赵丽娅教授谦逊地将其归功于“时运”——在学校启动慕课建设时,自己的课程团队成为了第一批申报者。然而,这份“时运”的背后,是团队扎实的付出。“重构知识体系,按照时长10分钟,重新梳理和打磨内容,这一部分耗时最长。”赵教授表示,正是这种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的“笨功夫”,为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精准响应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对课程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立足湖北,面向未来:虚拟仿真让生态环境治理“触手可及”

    将环境生态学前沿与地方性问题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色。赵丽娅教授介绍,团队采用引导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精心设计了“湖泊生态系统修复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项目也已获批省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引导学生能够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就好。”赵教授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探索现实世界的热情。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不再停留在课本,而是转化为学生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任务。

    穿越技术迷雾,回归育人本质:教师是“陪伴者与守护者”

    从慕课到智慧课程,再到AI智能时代,教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这些变化,赵丽娅教授始终保持冷静而深刻的思考。“教与学的场景在不断变换,可以说是眼花缭乱,甚至是雾里看花。”她引用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的观点指出:“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巧或方法,而是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她看来,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教师的核心角色始终是学生的“陪伴者”和“守护者”,教育的温度与深度无法被技术替代。

    持续探索:AI赋能与数字教材建设并行

    对于课程的未来,赵丽娅教授和团队已有了清晰的规划。她透露,团队已将AI技术引入教学,致力于打造更智能的“智慧课程”。同时,团队正在编写的《环境生态学》数字教材,也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媒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前沿的学习资源。

    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希望在学生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

    当被问及最希望学生从这门课中带走什么时,赵丽娅教授坦言:“分数并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很重要,是对一个学生过往努力的体现。”而除了分数,她更希望传递一种价值观:“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这十六个字,不仅是《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灵魂,更是赵丽娅教授希望通过教育绵延传递的生态文明火种。

    从精心打磨的十分钟视频,到立足湖北的虚拟仿真实验,再到超越技术的人文关怀,赵丽娅教授及其团队用行动诠释了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内涵。《环境生态学》的“金课”之路,是一条将教学改革扎根于现实需求、将育人使命置于技术之上的探索之路。其最终目标,正是架设科学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师生携手,共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陈依静

    审核:赵丽娅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 生科院官微

    • 健工学院官微

    • 化院官微

    • 资环学院官微

    • 材料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